
地方沿革
永康是鄭氏時期漢人沿新港溪(今之鹽水溪)開拓之據點,漢人經台江內海溯新港溪,於溪南岸聚居屯墾,因位在郡城(今台南市)赴北要道而繁榮。永康在早期稱為「埔羌頭」,來源是十七世紀初期戰國時代的日本,武士所用鎧甲多為鹿皮,台灣是主要供應地,漢人以米、鹽等民生品從事商業行為,向平埔族人換取鹿皮輸往日本,鹿肉做成乾脯輸往中國。在台語中,「埔」是平地的意思,「羌」是鹿的一種,體積較小,「頭」是靠海邊或水邊的岬角,「埔羌頭」即是靠近海邊平地有鹿群的地方。
鄭成功登台,先設立承天府和安平鎮,並把安平鎮南北附近劃為二十四個里,當時的「埔羌頭」便有正式的記載名稱為「永康里」。清康熙二十三年,台灣納入清帝國版圖,永康劃歸台南府,日治時代在永康「埔羌頭庄」設永康事務報委員,隸屬台南州台南辦務署管轄,後陸續改名為「永康上中里」、「永內區庄」、「永康庄」。二戰後實施台灣省鄉鎮市組織規程,將「永康庄」改名為「永康鄉」,並劃分為十五個村,但因人口快速增加,民國七十一年改為二十九個村,民國八十二年人口超過十五萬人,升格為縣轄市,次年再將行政區域改為三十九個里,唯部分里的人口比左鎮鄉和龍崎鄉的人口總合還要多,民國九十一年十月人口已達二十萬人,是臺南縣人口最多的鄉鎮。
民國九十八年九月一日內政部令發布「臺南縣(市)合併改制計畫」,並自民國九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臺南縣(市)合併改制為「臺南市」,永康市改制為臺南市永康區。
民國一百零六年依「臺南市里鄰編組及調整辦法」永康行政區域重新劃分,鹽行里劃出鹽興里、龍潭里劃出永明里、北灣里劃出北興里、埔園里劃出龍埔里。由原本三十九個里調整為四十三個里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