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文化藝術
大灣廣護宮
大灣廣護宮由來
大灣古稱大灣塘,東是溪流,西有巨沼,朝北匯流,於是大灣三面環水,早就有村庄和居民,鄭成功蒞台時,在台南設置承天府,大灣就位於後來的承天府小東門城外,當時有福建漳泉移民謝、汪、李、鄭、王、黃、陳、楊、劉等九大姓族陸續來這裡並定居於斯,以謝姓為中心點逐步開發而聚成衣大村庄,乃名之長興里大灣庄。
漳泉移民渡台時,皆身帶家鄉賜奉之神像、香火,以祈靈神明庇祐,有漳州府龍溪縣二十八都寶樹社人謝德明者,係晉代陽夏之謝安後裔,把故鄉寶樹社王公廟所祭祀的祖先-廣惠聖王謝安之神像,在大灣謝姓家族家裡設壇祀奉,各姓族民眾亦前來膜拜,香火鼎盛,聖王威靈顯赫,各村庄人民都受到了庇祐,五榖豐收,村莊興旺,帶來福祿,民眾頗感神恩,而推舉各姓族長與謝德明之子德福,共商建廟祀奉聖王,以便大家能朝夕參拜。
康熙拾捌年歲次己末(西元一六七九年),謝德福向聖王神前卜莁,擇吉利廟址及方位,建廟於大灣庄中心,信眾感謝神恩踴躍鳩資協助興建,並仿照祖廟名稱,號大灣王公廟,正式祀奉廣惠聖王,謝府劉夫人,王公祖,並祀謝府元帥(名玄自幼度)註生娘娘、天上聖母、中壇元帥、福德正神、岳府元帥、觀音菩薩等神佛像,成為大灣開基祖廟。
雍正拾參年歲次乙卯(西元一七三五年)西勢庄社信眾,仰慕聖王威靈顯赫,而至本廟迎請謝府元帥香火,在番薯厝社雕刻金身,擇地建廟祀奉,稱為元帥廟,後改廣興宮。
道光陸年歲次丙戌(西元一八六二年)大目降(新化)信眾至本廟,恭迎廣惠聖王香火,雕刻金身,擇地建廟,依照大灣祖廟名曰王公廟,後改護安宮,將廣惠聖王改稱護國尊王奉祀之。【註:資料來源見「台灣省台南縣市寺廟大觀」三三三-三三四頁,興台文化出版社出版,民國五十二年十一月印行。】
民國參拾肆年歲次乙酉(西元一九四五年),台灣光復,將王公廟更名廣護宮至今。